渭南剪纸 一刀一乾坤 一剪一世界

时间: 2024-09-15 04:29:45 |   作者: kaiyun官方下载app

  不是亲眼所见,你永远没办法想象一把剪刀和一张彩纸的碰撞将会绽放出什么样的艺术魅力。

  这不,2月5日,腊月廿六这天中午,在合阳县和家庄镇肖家城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年逾七旬的杨海峡老人搬来一个板凳坐在院中,左手拿起一张红纸,右手拿把剪刀,咔嚓、咔嚓……剪刀一开一合、左旋右转,红纸在老人手中翻飞起舞,纸屑纷纷扬扬落于地下。不一会工夫,一幅线条纤细、栩栩如生、威武霸气的剪纸富贵龙脱“剪”而出。

  杨海峡十四岁便开始有效学习剪纸,从花鸟鱼虫到经典故事,在近60年的时间里,她从未停止“指尖上”的艺术创作。

  “一剪之趣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在渭南,还有许多像杨海峡老人这样的民间剪纸艺人,他们,用一把剪刀变幻“纸上艺术”,定格古今美韵;用一把剪刀剪出“万千世界”,尽显指尖乾坤;用一把剪刀绘出渭南华美变迁,讲述渭南儿女幸福追梦之旅。

  渭南文化历史悠远长久,遗存丰富,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数千年的积淀,留给渭南丰富的非遗资源,让这里成为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手工技艺之乡。截至目前,全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省级118人、市级643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全省第一。渭南剪纸,就是这众多民间艺术瑰宝中的一项。

  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不一样的地区具有不一样的风格,表达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拥有着浓厚的地域乡土气息。

  “渭南,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因其地域位置特殊,文化渊源深厚,渭南剪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渭南剪纸学会主席简俊锋说,渭南剪纸取材广泛,内容多样,历代著名人物、花鸟鱼虫、吉祥动物、民间传说、戏剧故事,都可成为剪纸艺人“刀尖”上的创作素材,可谓“剪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尤其是有的剪纸艺人善于从历史人物、民间故事中捕捉创作灵感,将戏曲中的精彩片段、人物故事剪成作品细腻灵动、文化气息浓厚的窗花,像连环画一样贴于窗棂之上,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例如大荔朝邑剪纸把《白蛇传》《天仙配》等戏曲故事中的情与愁、怨与恨跃然纸上,定格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成为美丽大荔的一绝。因此,渭南剪纸又被誉为“文人剪纸”。

  “如今,渭南剪纸不仅是渭南地域文化的符号象征,也是人们了解渭南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简俊锋说,当前,渭南剪纸尤以合阳县纸塑窗花与大荔县朝邑剪纸最负盛名,均为省级非遗项目,华州、临渭、富平、白水、潼关、韩城剪纸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全市有200余人活跃在剪纸艺术的最前沿。

  在中国人的心中,没有比“过年”更有仪式感的传统佳节。贴春联、剪窗花、备年货……一家人的团圆,在一整年的尾声一点点聚齐,平日里忙碌的身影一一回归,从风尘仆仆的奔波到锅碗瓢盆的烟火,日子,在寒冷的冬天迎来暖意;家,在红彤彤的色彩中期待着大年的到来。

  和杨海峡一样,每到年跟前,渭南剪纸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秦东巧娘”闫媛媛就会比别人忙活许多,创作剪纸作品成为她的“主责主业”。闫媛媛是延安市安塞人,其剪纸作品受陕北剪纸风格影响,造型粗犷大气、洗练概括、淳朴浑厚,生活情趣浓郁。随着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在她手中诞生,浓浓的年味儿也跃然纸上。细细端详,每一件作品似乎都在静默中诉说着主人辛勤剪纸的历程,散发着古老民俗文化的韵味。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在的剪纸已经远高于“图个好彩头”的范畴,其功能也逐渐发展到了回顾历史、传播文化的艺术层面。剪纸艺人用手中的剪刀将渭南的人文节庆、山水风光转化成剪纸艺术,用纸张剪出了韵味悠长的渭南四季,剪出了渭南的历史人文。

  在剪纸艺人的心中,剪纸不光是个人爱好,也是社会责任,他们的责任就是要把这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艾晓就怀揣着这样的愿望和梦想。艾晓从6岁起就与剪纸艺术意笃情深,12岁时独立完成第一幅完整作品《天女散花》,16岁那年参加世界青少年书画大赛并获得铜奖。

  渭南剪纸在传承中创作,在创作中创新,剪纸艺人向乡村振兴、保家卫国、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等现代生活领域取材,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广泛,让传统古老艺术绽放出了时代光芒。

  剪纸是一门“口传心授”的传统艺术,师承家传是其传承的主要特征。毋庸置疑,在生活节奏高度紧张和快速的提升的现代社会,剪纸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保护不力、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加大产业化视角下的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应该立足于传承,加大对剪纸艺术的保护性投入,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资金支持、组织学习、组织展览等措施做综合施治。同时,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剪纸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令人欣喜的是,渭南有关部门下了“硬茬”,将中小学研学课程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先后组织30余万名学生参与非遗研学,让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探索渭南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并利用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培育非遗旅游体验基地30个。

  让剪纸艺术深度融入群众生活。生活永远都是艺术的源头活水,民间艺术不能脱离日常生活,应当从“小众”走向大众,“回归”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渭南剪纸应赋予其时代生命内涵,通过培育、引导群众对民间艺术的情感,让民间艺术走入群众家庭生活,在当代进行创造性转化,切合当代人生活需要和审美风尚,进行传统元素的再重构、再创造,跨越民间工艺与专业艺术之间的界限,以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通过实践渭南剪纸技艺,让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教育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渭南民间艺术,知晓渭南历史背景和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给古老剪纸艺术赋予时代新意。非遗的希望不独蕴藏在过去的历史里,更承载于未来的奋斗中。给古老剪纸赋予时代新意,是这门民间艺术发扬光大的内在动力。据了解,渭南将逐步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积极创建省级关中文化保护生态区,编制《关中文化保护生态区总体设计》,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继续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着力推动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一刀一乾坤,一剪一世界。千百年来,渭南人民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都剪在纸上,用它特殊的语言将无限的神韵藏于小小的尺幅中,叙述着无尽的祝福和绵延的传说,以其独特的美学形态装点千年后的日常生活。

  品读剪纸里的渭南,咀嚼剪纸里的味道,让人感受到的不单单是民间剪纸艺人一把剪刀下的美好、憧憬中的理想世界,更让人透过一张张或淳朴粗犷、或细腻生动、或夸张豪放、或婉约清新的“纸上世界”,看到了渭南儿女勤劳奋斗、创造美好的精神力量。